梧州的冰泉豆?jié){享有盛名,數(shù)十年來已經成為梧州的文化符號與著名品牌之一。冰泉豆?jié){館設于“冰井泉香”古跡的冰泉山沖入口,并用該地的泉水制作豆?jié){,故濃香甘滑,用羹匙舀起,滴至碗中,則成珠狀,故稱為“滴珠豆?jié){”。凡品嘗者無不贊賞有加。凡外地來客,梧州人皆邀其飲冰泉豆?jié){,曾有“不喝冰泉豆?jié){,等于沒到過梧州”之說。而當年冰泉豆?jié){之成名,卻與《梧州日報》有一段淵源。
據(jù)冰泉豆?jié){的創(chuàng)始人黃采洲(藤縣同心鎮(zhèn)人)先生憶述,1931 年他一家遷至冰泉沖制作豆腐,每天挑至市區(qū)出售。1935 年某日早晨,他挑豆腐出市區(qū),途經北山,當時的梧州日報社長陳炎正在北山一茶寮養(yǎng)病。陳炎命黃采洲次晨留淡豆?jié){三斤,他自帶白糖前來食用。這是冰泉山館首次開始賣豆?jié){。以后每日陳炎都帶一班人到食。兩星期后每晨均有二三十人。黃采洲原來的住屋已不能容納,便在門前搭棚增加座位,并開始有白糖豆?jié){出售。陳炎又在《梧州日報》刊出文章,說冰泉豆?jié){如何美味可口,營養(yǎng)如何豐富。冰泉豆?jié){的名聲于是逐步傳開,1936 年以后,首先是銀行職員、機關職員,繼而有錢人家紛紛要求訂購。每晨送貨上門,從每天送一百多瓶(每瓶一斤裝)增至送三百多瓶,門市每天也有四五十名顧客光顧。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梧州市空襲警報頻頻,市民們逃往冰泉沖躲避日本飛機轟炸,順便飲用豆?jié){。加上該店一直保持每十碗豆?jié){用糖六兩三錢及黃豆一斤,“滴珠豆?jié){”的好質量及薄利多銷( 20%的利潤)的經營方式,因而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1944年梧州淪陷,黃采洲全家也逃難回藤縣。I945年梧州光復,他繼續(xù)回原址經營豆?jié){,當時每日銷五六十斤黃豆的豆?jié){,最興旺是1949年解放前夕,洪水汛期,每日磨制100-200斤黃豆制作豆?jié){。由于生意興旺,雇請了一個十五六歲的同鄉(xiāng)幫工。農閑及青黃不接季節(jié),則有三五個同鄉(xiāng)來幫工,有伙食無工資。這些幫工自己又買些黃豆制作豆腐出售,盈利歸己。該店一直經營至解放后,1957 年走上合作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