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耶秦簡的疑問
史公云:“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
作為中華文明的締造者和傳播者虞舜大帝,其戲劇性的結(jié)局給后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
此蒼梧是今日廣西的梧州,還是湖南的永州?舜帝到過廣西的蒼梧嗎?
舜帝死后所葬的九疑,是湖南的九疑山(又稱蒼梧山),還是梧州的白云山(又稱大靈山,九疑支壟)?這是一樁文史學(xué)界爭訟兩千年的筆墨官司。
筆者在十多年前曾撰文《舜帝陵廟考》(《梧州日報》1994年4月連載)作過考證。2001年6月梧州歷史文化研討會上,眾多的兩廣學(xué)者、專家在二十多篇論文中也進(jìn)行了認(rèn)真辯難、釋疑和論證,絕大多數(shù)論者和筆者都持同一觀點,認(rèn)為舜所巡的蒼梧,即今之梧州地區(qū),也即古之蒼梧故郡。至于舜葬之所,也有相當(dāng)論者贊同筆者的分析,謂其遺體葬于梧州白云山(九疑支壟),而衣冠冢則歸葬湖南零陵之九疑山。
有學(xué)者通過研究2002年出土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里耶秦簡,在吉林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04年第三期著文《里耶秦簡釋地》(作者王煥林)指出,廣西梧州晚至漢代(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得名蒼梧,而先秦的古蒼梧則在湖南,與梧州無涉。其依據(jù)是:里耶秦簡文載 “ 今洞庭兵輸內(nèi)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dāng)傳者多……”其中的“蒼梧”是指秦時不見史傳的秦所設(shè)的蒼梧郡,郡治及管轄范圍均在湖南。該文分析說,戰(zhàn)國時楚越的分界在廣西荔浦,以北為楚,以南為越,而梧州尚在荔浦、平樂以南200公里左右。其結(jié)論:“ 楚秦更代之際,梧州地區(qū)既非楚亡國之君負(fù)芻所有,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以前,亦未入秦之版圖 ”,所以,“ 里耶秦簡中,建置最遲不晚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的‘蒼梧郡’,絕不可能管轄到既非楚有,亦尚未入秦的梧州地區(qū)!” 因而舜巡之所的 “ 蒼梧之野”非梧州地區(qū)。
據(jù)該文所述,就出現(xiàn)兩個關(guān)鍵的問題:一是,在戰(zhàn)國時代,楚國是否擁有蒼梧;二是,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時,梧州地區(qū)是否在秦的一統(tǒng)天下的版圖中。
二、楚武王:“我蠻夷也!”
第一個問題。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是否擁有蒼梧?
楚國在楚悼王時,實行“吳起變法”。軍事家、改革家吳起于周安王21年(公元前380年)實行變法,使國力一度強盛,且“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抖Y記?注》云:“蒼梧于周(為)南越之地,楚吳起南并蠻越,遂有蒼梧。”很顯然,這個被指明是“蠻越”的南越之地的蒼梧,早于東周(公元前380年)就為楚國所擁有了。至于楚國原所治的楚地與蠻越的南越,有條歷史上的分界,又被史家習(xí)慣地沿用,這并不能成為南越的蒼梧不屬楚的理由和證據(jù)。
楚國并蠻越而擁有蒼梧的依據(jù)還有更早的史證:
楚武王三十五年(周恒公十四年,公元前705年),《史記》記述了如下一出自我封王的精彩場面:
楚伐隨。隨曰:“我無罪?!背唬骸拔倚U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
尊吾號?!薄跏也宦牐瑘筮€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蹦俗粤槲渫?。
當(dāng)時周幽王為犬戎所弒,周東徙遷都,是為東周,是時王室式微,諸侯紛立,楚地的熊通也不甘落后,要滅掉近鄰的小國隨國,隨不服,熊通居然大言不慚,自豪地自稱:“我蠻夷也!”又要挾周王室尊封其楚國號,王室不聽,熊通竟對周天子恒王發(fā)怒,宣稱我世代居楚地,“蠻夷皆率服”,擅自立為武王。
為什么楚國堂堂開國之君熊通自稱:“我蠻夷也”呢?翻看《史記》,楚國的先人為彭祖,“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jì)其世。”(《史記?世家第十》)原來楚之先人,早在殷商之時就有相當(dāng)?shù)暮笠崃髀浠男U的百越之地,與南蠻融合為一體了,所以楚武立國之時,自稱蠻夷,“蠻夷皆率服”,這就毫不奇怪了。
楚成王元年(周惠王六年,公元前670年)熊惲弒兄立為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結(jié)舊好于諸侯。使人獻(xiàn)天子,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谑浅厍Ю铩!?/p>
從《史記》行文可以看出,“夷越”、“蠻夷”、“百越”、“南方”皆與“中國”并列而稱。由于有五嶺之阻隔,楚地的南蠻各族往往叛服無常,所以楚國政府常要鎮(zhèn)壓和平服他們。公元前380年楚悼王時的吳起又要“南平蠻越,遂有蒼梧”了。
及至戰(zhàn)國時的說客蘇秦向楚威王獻(xiàn)策曰:“ 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地方五千余里 ”(見《史記?列傳第九》)。此時的楚國,比春秋時楚成王的千余里還多了幾倍。
此蒼梧,在戰(zhàn)國時為楚國擁有,是一塊地處嶺南神秘豐腴的領(lǐng)土,而絕非湘南一座小小的蒼梧山。
再舉一例。還是太史公的《史記?禮》云:“ 楚人鮫革犀兕,所以為甲,堅如金石……” 能制皮革的犀牛,湖南有嗎?酷熱炎荒的蒼梧,何止犀牛,群象、翡翠、玳瑁、珠璣……多的是,此蒼梧不屬楚,楚之犀兕鮫革又何由來之?
蒼梧其地及倉吾氏族,從來就是蠻越、南越的主要地域和部落,早在楚立國之前就同楚的先人融合了,蒼梧為楚所擁有,可謂源遠(yuǎn)流長。楚大夫屈原《離騷》云:“朝發(fā)軔于蒼梧兮”蒼梧乃其祖居及舜藏之所,更可謂感懷身世之嘆。
三、蒼梧早入華夏文化版圖
蒼梧,古籍又有稱倉吾。秦以前未統(tǒng)一文字,以音記字,故有不同的寫法。上古之時,部族之名、部落之名常被用作地名,彼此混用。在遠(yuǎn)古三王五帝時代,嶺南就有蒼梧之民組成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古老的部族,被稱為倉吾族,因其地多梧桐,色蒼。又因這些土著有斷發(fā)紋身的習(xí)俗,在面額上刺花涂彩,又被稱為雕題。又傳說其男女同浴,睡覺時兩腿相交,又得交趾之名。嶺南氣候濕熱,居民在樹上搭干欄而居,又被稱為“有巢氏”。
班固《漢書?地理志》說:“自交趾至?xí)甙饲Ю铮僭诫s處,各有種姓?!?唐杜佑《通典?州郡?古南越》云:“ 自嶺而南,當(dāng)唐虞三代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亦謂南越,古謂之雕題?!?由此可見,嶺南的南越部落,在古籍中有多種的稱呼,粗計有:倉吾、南蠻、南甌、西甌、駱越、交趾、雕題、南海、南越、蠻越等等。
南越的蒼梧,是蒼梧氏族的世居地,據(jù)文化人類學(xué)的理論,古地名一般保留著遠(yuǎn)古氏族居此的影子,這個歷史的身影,是時間難以抹去的,反會隨著文明的發(fā)展而愈加清晰。
被稱為“交趾”的南越蒼梧各族,其實早就進(jìn)入中華文明的視野和文化版圖。《史記》開篇的《本紀(jì)第一?五帝》就開宗明義地宣稱: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南至于交趾”,說得明明白白,交趾在南越,上古時泛指五嶺以南的南方各部族,古今并無異義(中古以后則確指今越南北方)。嶺南的交趾,自然包括南越的蒼梧在其中。
十分遺憾,這個早在黃帝時代就和中原各部族一同進(jìn)入中華文明,受到教化,并已隸屬華夏文化版圖的部族,由于生活方式之異,在歷史上長久地被歧視,并被貶損為“南蠻”、“蠻夷”,視為化外之異類,連地名也要北移,不配舜之所巡,更不配舜之所葬!
四、請?zhí)饭缺響B(tài)
第二個問題。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南越的蒼梧是否在秦的版圖之中。
《史記?律》云:
歷至(漢) 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nèi)
屬為臣子,后且擁兵阻厄,迭蠕觀望……”
“全秦”當(dāng)是統(tǒng)一了天下的秦皇朝,此時南越已內(nèi)屬為臣了。
秦王政于公元前247年繼位,公元前238年親政。于公元前223年吞滅六國,滅楚后乘兵臨五嶺之利,即下令“南征百越之君”。屠睢失利后,派史祿開鑿靈渠,引湘入漓。任囂、趙佗率樓船水師順江直搗蒼梧、番禺,平定了南越。這場戰(zhàn)爭打了多久?一說不到兩年,一說三年,或者更長幾年都不成問題。反正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宣布一統(tǒng)天下,稱始皇帝。里耶秦簡文曰“廿七年……”所指的秦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即秦始皇稱帝的次年。
前文所述,南越的蒼梧,早就為楚所擁有,秦并楚而一統(tǒng)天下,南平百越,不過是數(shù)年之間的事,這個南越的蒼梧已入秦的版圖,怎會突然之間變成秦新皇朝設(shè)置于湘南的一個新郡之名呢?秦一統(tǒng)天下,全國設(shè)36郡,嶺南有桂林(蒼梧在其轄內(nèi))、象郡、南海三郡,并未見史載在湘之南設(shè)有蒼梧郡,或有個叫蒼梧的地方。
不錯,湘南確實有一座蒼梧山,這并不等于湘南之地就叫蒼梧。上海有條南京路,并不等于滬上就叫南京。例如全國許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北京路一樣。
秦帝國存在不過15年,秦亡,趙佗據(jù)嶺南自立南越國,封族弟趙光為蒼梧秦王,建蒼梧王城。梧州由始建城,儼然一王侯之邦。漢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呂嘉之亂,于此設(shè)蒼梧郡和廣信縣,與漢武同時的司馬遷三年后寫《史記》,就在書中記了這兩件事。假如秦始皇曾設(shè)有蒼梧郡在湘南,司馬遷不會不記。
五、蒼梧龍母與秦始皇
秦始皇與蒼梧的直接聯(lián)系,還可以從民間神話傳說中取證。
閩粵海邊漁民沿習(xí)祭祀媽祖,已是眾所周知,而以蛇為圖騰的倉吾氏族蠻夷們之水上女神為龍母,卻不大為北方學(xué)者所知,或知而蔑之。據(jù)傳,龍母姓溫,出生時天降祥瑞,鳥雀和鳴。長成后有辟谷之術(shù),神力超人,能望空而語,與神靈對答,預(yù)測禍福。白鹿隨從,能蹈浪行江,行醫(yī)濟(jì)世,為統(tǒng)領(lǐng)世間百獸之西江女神。一日溫氏在西江邊浣紗,發(fā)見一大石卵,拾回孵化出五條小龍,悉心飼養(yǎng)。五龍長大,龍母教其為人間造福,守護(hù)江河,體恤舟漁,行云播雨,以利五谷,不得翻江倒海,遺患人間。五龍孝順馴服,從此蒼梧五谷豐登,漁樵頤樂。
正遣童男童女往東海求方士覓長生不死藥的秦始皇聞知,喜不自勝,即遣使迎龍母進(jìn)京,五龍隨行護(hù)送。龍母四次起程,均行至桂林而折返,終不舍蒼梧百姓。始皇乃允其永留西江以慰民心。龍母仙逝后,西江各埠均建有龍母廟,西江民眾時常禱吿,歷朝皇帝和南來官員均有祭祀。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派狄青西征交趾,水師凱旋,認(rèn)為是龍母庇佑之功,乃重修梧州龍母廟,皓封龍母溫氏為永濟(jì)夫人和靈濟(jì)崇海妃,五龍亦一一賜封[注1]。
秦始皇乃中國第一個被隱稱“祖龍”的天子(事見《史記》),對民間稱為龍母的奇事自然感興趣。由此可知,秦始皇時已知有蒼梧及龍母,或者蒼梧百姓已認(rèn)可秦始皇為當(dāng)朝天子。此龍母神話雖未載正史,倒是可證,秦與蠻夷的蒼梧在當(dāng)時早已有文化上的聯(lián)系,也可看出,先秦的儒家文化與南越蒼梧巫道文化的一次嘗試融合中的沖突。
此蒼梧是一個有氏族、有部落、有領(lǐng)土、有獨特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方國”,豈是湘南一座小小的蒼梧山所取代得了。
六、舜帝南巡,意欲何為?
其實,蒼梧所在的蠻越,早在舜帝時代全國劃為十二州時,雖不在十二州之列,但已屬“楊州徼外之地”,徼,巡查也。舜時蒼梧已在舜巡的境界之中。
舜帝南巡,所為何事?到湘南的蒼梧山去休閑度假嗎?請注意,舜巡狩蒼梧之野這個“巡”字,天子出巡,都是帶著濃厚政治色彩的重大舉措。舜巡蒼梧,意欲何為?這位中原部落聯(lián)盟的大酋長,不正是看中南中國這塊神秘豐腴的領(lǐng)土嗎?
日本學(xué)者白馬庫吉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中國古代文化的大勢是‘南北沖突’、‘東西交流’?!盵注2]南北沖突高度概括了北方宗法文化(孔子以后就是儒家文化)與南方的巫道文化的對立與互補的情況。當(dāng)時在中原幾經(jīng)征戰(zhàn)而取得正統(tǒng)地位的部落聯(lián)盟大酋長舜帝,規(guī)定五年一巡狩,而南方卻是數(shù)十個不同蕃屬從未聯(lián)盟的百越各族。舜之南巡,就是要用亞細(xì)亞宗法生產(chǎn)方式去救贖南蠻百越,用集體生存意識去否定南蠻森林法則的個人自由競爭,以使“天下明德”。
今日的梧州,古之蒼梧,由黃帝之所傳,啟顓頊之所屬,拜舜帝之所巡,融周楚之所擁,幸屈原之所詠,受秦皇之所并,蒙趙佗之所封,承漢武之所設(shè),得“三陳六士”[注3]之所揚,繼大唐之所立,總宋元明清之所譽,均一脈相承,根深蒂固,源遠(yuǎn)流長。廣東學(xué)者劉偉鏗指出:“正宗的倉吾氏族居住地,應(yīng)在一直保留蒼梧這個地名不變的梧州?!盵注4]確也。
七、此蒼梧非彼蒼梧
新出土的秦簡中的“蒼梧”又該作何理解呢?
簡文如下:“今洞庭兵輸內(nèi)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dāng)傳者多……”《里耶秦簡釋地》的作者斷定文中的“蒼梧”是秦新設(shè)在湘南,郡治在零陵的“蒼梧郡”。理由是,四個郡級行政區(qū)的同列。這不過是作者的一種常規(guī)的設(shè)想和愿望,即使能成立,也為孤證。其時,平定南越的戰(zhàn)爭可能完結(jié),也可能仍在進(jìn)行之中,軍需(甲兵)在南越蒼梧前線自然需要及時補給。而洞庭郡又最靠近南越蒼梧前線,由洞庭向蒼梧補給軍需就是很自然的事。
里耶秦簡此文,寫于秦始皇稱帝的次年。其時,秦設(shè)郡縣,定幣制,統(tǒng)一文字和度量衡,均在進(jìn)行,社會在大變動中,楚越之地又是剛占領(lǐng)的新疆土。新舊交替,舊習(xí)慣還會沿用,在行文中“四地名目不侔,與政府軍事文件嚴(yán)格的措辭規(guī)范亦難相稱”(《里耶秦簡釋地》文語)的情況,并不難發(fā)生。
況且簡上的文字也可斷句如下:“今洞庭兵輸內(nèi)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dāng)傳者多……”句號放在蒼梧之前,這樣上述四地的行政級別就不同列了,也通。何必斷定此蒼梧就非蒼梧郡不可?
其實,有起碼古文常識的人,只要分析一下里耶秦簡的原文,斷不會得出“蒼梧是郡”的謬論!原文:“今洞庭兵輸內(nèi)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dāng)傳者多……”假如蒼梧真的在那時被設(shè)為湘南域內(nèi)之郡,寫此簡的秦王朝的刀筆吏其行文應(yīng)該這樣寫:“…….及巴、南、蒼梧郡輸甲兵…….”此“郡”字必須落在“蒼梧”之后,而決不會斗膽把“郡”字放在蒼梧之前,寫成今竹簡上的:“……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果真在湖南新設(shè)了這個“蒼梧郡”,秦王朝存在不過15年,這個新“蒼梧郡”的存在,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秦亡、趙佗就在南越封趙光為蒼梧王,建蒼梧王城了,蒼梧之名再度崛起于粵嶺中樞間。此蒼梧則非彼蒼梧,是悠悠兩千年的倉吾族之居地的南越蒼梧。也可能就因為湖南永州的零陵,曾有短暫的15年得過“蒼梧”這個名,才釀成舜帝結(jié)局戲劇性的千古之謎。如今里耶秦簡的出土,有助于這件文史界爭訟兩千年的筆墨官司的破解。
把“蒼梧山”當(dāng)成蒼梧之野,并在全國普及成為國人的“共識”,顯然來自于一個美麗的誤會。領(lǐng)袖“九疑山上白云飛……..斑竹一枝千滴淚”的詩句,注釋家們注釋“九疑山”為“蒼梧山”并非筆誤,然而史書所說的“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的“蒼梧之野”,就被讀者們普遍理解為“蒼梧山”,即九疑山,也即零陵,也就是永州,當(dāng)然就是湖南境內(nèi),也就當(dāng)然與梧州無涉。以至當(dāng)年有的地圖竟把零陵改成蒼梧了。
八、舜葬何處?九疑之疑
至今我仍堅持十一年前考證的結(jié)論,舜所巡的蒼梧之野,即今之梧州地區(qū),舜所葬的也是今梧州的白云山上。
舜所巡的蒼梧,前文已有論述,在此不贅,下面談?wù)勊丛嶂?/p>
《史記》云: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p>
為《楚辭》作注的東漢學(xué)者王逸,在為屈原《離騷》中“朝發(fā)軔于蒼梧兮”的蒼梧作注云:“蒼梧,舜所葬也?!?/p>
《禮記?壇弓》云: “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p>
宋朱熹《虞帝廟碑》也云:“舜南巡不返,遂葬蒼梧?!?/p>
為《漢書》注釋的東漢人如淳說:“舜葬九疑。九疑在蒼梧馮乘縣,故或云舜葬蒼梧也?!?/p>
為《漢書》注釋的東漢人文穎則說:“九疑山半在蒼梧,半在零陵?!?/p>
《清同治版?蒼梧縣志》云:“舜陵相傳在城東五里許,大云山(按,即今白云山)下錦雞巖,其地與九疑相近?!?“虞帝廟在大云山麓錦雞巖西,城東四里許?!?/p>
《山海經(jīng)》云:“南海蒼梧之丘蒼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所葬在長沙零陵界?!?/p>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湘水》云:九疑 “ 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shù)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dǎo)一溪;岫壑負(fù)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p>
唐人顏師古云:“ 疑,似也,山在九峰,其形相似?!?/p>
綜合種種說法,不難明白,古蒼梧乃峰秀數(shù)郡之野,九疑山九峰形勢相似,群山綿延,半在零陵,半在蒼梧。只要我們把人為的幾條行政省界拿掉,一看就明白了,此古蒼梧之地域,北至湖南南部寧遠(yuǎn)一帶,南極八桂三江、東至粵西一帶。正如宋人陶商翁《詠梧州詩》詩云:“ 川流八桂末,地勢九疑余?!?nbsp; “ 蒼梧之邦舜游處,九疑七澤皆相連?!保ㄒ娔纤稳送跸笾遁浀丶o(jì)勝》)
1999年 出版的《辭海》解釋曰:“(蒼梧)其地當(dāng)在今湖南九疑山以南之廣西賀江、桂江、郁江區(qū)域?!?br/>從《史記》的說法看,就更分明了:“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崩于一個地方,而葬又在另一個地方。蒼梧和江南分明是兩個不同地域的概念。按《辭海》的說法,蒼梧在江南九疑之南。而江南,按王力先生的解釋,就是湖南江西一帶。結(jié)合《史記》、《辭?!泛屯趿ο壬恼f法,即:舜帝崩于“廣西賀江、桂江、郁江區(qū)域”,而葬于江南(湖南)的九疑。
九、二妃的難題,太史公之用心
《禮記》和兩位大學(xué)者王逸和朱熹都說舜是崩且葬于蒼梧,為什么司馬遷在《史記》說舜崩于蒼梧而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呢?這是千古之謎之所在,也正是史家司馬遷之精彩和偉大處。
《禮記》說:“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還說:“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室??!?/p>
原來二妃不答應(yīng)。這二妃是舜帝的兩個妻子,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也即屈原詩中所神化的“湘君”和“湘夫人”。她們奔喪到湖南寧遠(yuǎn),淚灑斑竹,堅持要讓舜帝遺體運回冀州故里歸葬,以符合先王禮制:“禮不忘其本”、“ 狐死正丘首”。
這時問題來了,蒼梧之野乃蠻荒炎熱之地,遺體腐臭不能久停,怎么辦?
蒼梧百姓感念舜帝德澤,依依不舍。權(quán)宜之計,就地在蒼梧的白云山錦雞巖為舜帝舉行隆重的葬儀,驅(qū)群象(酷熱炎荒的嶺南蒼梧,才會有群象供人驅(qū)使)為之挖掘墳土。《拾遺記》云:“ 舜葬蒼梧,有群象為之耕,時有鳥,自丹州來,吐氣名曰馮宵,能銜土成丘?!?據(jù)《周易?系辭下》說:“古之墓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边@是舜時上古的葬俗,在氏族社會,遺體不入棺槨,只厚衣包裹,墊以柴薪,不壘墓丘,不植樹立碑,十分簡單。而封陵樹碑,甚至要陪葬,是夏代進(jìn)入奴隸制社會才開始的。所以舜葬的墓地因無標(biāo)志,已不可考。
而北方中原的人民也懷念舜帝,為圓二妃的心愿,就把舜的衣冠遺物運回。不幸得很,二妃渡湘水又遇風(fēng)浪(一說投水殉情),溺水為女神了,于是就把舜帝的衣冠葬在二妃為之淚灑斑竹的九疑。
“九疑”首見于司馬遷的筆下,疑,何解?唐顏師古云:疑,似也。筆者的理解:疑,異也。此冢終究是衣冠冢,非遺骨所在,似則疑,疑冢也,異地之冢。死者真正的遺體,當(dāng)時卻權(quán)宜遠(yuǎn)葬蠻夷之地的蒼梧!死者之衣冠歸葬于家屬既歿之地,這才是正式的、確當(dāng)?shù)?、適宜的葬禮,符合儒家的禮教,所以司馬遷特在史冊中記上一筆:“葬于江南九疑”。
而舜此異地衣冠冢,因其為帝,故要稱陵,“是為零陵”,司馬遷為什么不名正言順直接地稱之為舜陵,而要稱其為“零陵”呢?這是司馬遷筆法之精彩處。筆者理解是:零者,零落也,逝者零落之衣冠也。零陵,零落之衣冠冢之謂也。零也即另,另外之謂也。零陵,另外之陵也。司馬遷又為何要說 “ 葬于江南九疑 ” 而不說 “ 葬于蒼梧九疑 ” ?司馬遷分明是說,舜崩于蒼梧而另葬于江南。換言之,蒼梧與江南是兩個不同的地域,九疑在江南域內(nèi)。不在崩地下葬,而要另外在江南下葬,這要么運靈柩,要么葬衣冠冢。其時的葬俗還不知靈柩為何物,那就只能葬衣冠冢了。這就是史家春秋筆法之微妙處。為紀(jì)念舜帝所終的蒼梧,就把九疑山也命名為蒼梧山了。后世學(xué)者,又將此蒼梧山當(dāng)作蒼梧之域,喧賓而奪主。千古之謎由此而生。
司馬遷寫《史記》時,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定宗廟,制禮儀,“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史記?禮》)寫到舜葬之所,蒼梧乃剛平定且曾獨立了93年的蠻夷之地,舜之所葬當(dāng)然要以符合儒家禮制的零陵為正統(tǒng),但又不能不暗示遠(yuǎn)離崩地蒼梧之野的江南是“異?!?、“似冢”之底蘊,故曰九疑,久疑也;故曰零陵,零落之衣冠冢也。同時又先標(biāo)明舜崩蒼梧之野,不至作偽,其用心可謂良苦。
還是司馬相如這位風(fēng)流才子似乎預(yù)見其后的司馬遷的史家之筆,他死前留給漢武帝的遺札結(jié)尾就預(yù)言:“舜在假典,顧省厥遺”,舜帝的典事,是有厥遺的,要留給后人深省的呵!
十、舜廟千秋,文化圣地
蒼梧的舜葬之處已不可考,后人就建舜廟以為紀(jì)念。據(jù)查到的史料,梧州的舜廟至遲在唐初就有。據(jù)南宋人王象之《輿地紀(jì)勝》載,唐太宗稱梧州為“大舜隱真之地,達(dá)人循跡之鄉(xiāng)”,并對李靖說過“碧桂之林,蒼梧之野”云云。此后,沈儉期、宋之問、張九齡、杜甫、李商隱、項斯、元結(jié)、張籍、李涉、蘇軾、李綱、秦觀等及明清歷代的文人或文武官員,都鄭重其事、儼如朝圣地把舜跡作為梧州的標(biāo)志和象征進(jìn)行過吟詠,為梧州留下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
舜南巡而崩葬于蒼梧,遺下陵廟和華夏文化對蠻夷之地的啟蒙和恩澤,造就了梧州成為嶺南文化的發(fā)祥地。同時,自有唐以來,梧州也成為了歷代政府、官員及文人墨客、四方百姓對舜帝朝拜的文化圣地。史載,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梧州知府吳九齡重建梧州舜帝廟,春秋拜祭。當(dāng)時祭舜,三年為一大祭,一年一小祭,大祭由朝廷派欽差或大臣來主祭,小祭則由州縣地方官首長主持。其時,文武百官,儀仗莊肅,祭祀之隆,熠耀神州,為梧州一大盛典。延至梧州開埠之后的1904年,面對西江的舜帝古廟仍在,成為外國商船錨泊地的標(biāo)志,被英國在梧稅務(wù)司的官員寫在給英女王的報告中。
蒼梧滄桑事,舜跡數(shù)千年。拂去蒙塵,自有本真,神秘之謎,終有了然之日。讓我們撇開省界,向歷史求真吧。
【 注釋 】
1、故事詳見《蒼梧縣志?清同治版》及民間傳說。
2、見《中國地域文化論?呂嘉健文〈論南北文化及珠江文化〉》(廣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3、三陳,指西漢之蒼梧人陳欽及其子陳元,孫陳堅。祖孫三代均為全國著名經(jīng)學(xué)家,陳欽與劉歆齊名,時譽“左氏遠(yuǎn)在蒼梧”,為全國學(xué)術(shù)文化一時之中心和頂峰。六士,指士賜及其子士燮、士壹、士有、士武及士燮之子士欽,皆蒼梧人,東漢時士燮兄弟分別先后為蒼梧、九真、合浦、海南數(shù)郡之太守,封侯拜將,名滿天下,雄長一州,威尊無上。士燮亦為經(jīng)學(xué)大師,天下百數(shù)十位名士慕其名投奔于門下。
4、見《舜帝與梧州?劉偉鏗文》,梧州市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編輯出版,內(nèi)部發(fā)行。
參考文獻(xiàn):《史記》、《禮記》、《楚辭章句?王逸注》、《清同治版?蒼梧縣志》等古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