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女中是民國時期廣西一所鼎鼎有名的中學,后來發(fā)展為梧州三中,這所扎根于梧州市區(qū)的中學卻有一段在獅寨辦學的歷史,前后有一年時間。曾在獅寨借讀于女中的陀夢庚生前回憶起這段時光時說:“這是一段難忘的歷史。之所以難忘,就個人來說,是我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就學校來說,則是完成使命于危難之時的一座豐碑?!?/p>
梧州女中全稱為廣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學,前身為蒼梧城廂公立初級女子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于1912年8月,1926年5月奉省政府命令改為廣西省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29年和1934年先后改名為廣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和廣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學,1945年復改為廣西省立女子師范學校。解放后1950年稱省立梧州女子中學,1956年秋增招男生,改稱梧州市第一初級中學,1959年改稱梧州市第三中學至今。該校為廣西最早創(chuàng)辦的女子中學,歷史悠久,享有盛譽,被編入《教育大詞典》和《中國名?!穬蓵?br/> 治學有道,德教長昭。梧州女中(女師)是優(yōu)秀婦女的搖籃,培養(yǎng)出了李素秋、陳麗馨(卿)、黎潔霜、梁秀恒等一批學運先驅(qū),也涌現(xiàn)出了如陳佩珍、葉肇盅、李麗貞、陳安妮、英寶賢、方婉華、邵若蓮等一批為全國各地和梧州的改革開放挑起大梁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據(jù)統(tǒng)計,1926年至1956年間,從梧州女中(女師)畢業(yè)的先后有120個班約5000多個女生,成為中國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女性。
說到梧州女中,人們自然不會忘記她的校長何予淑女士。在梧州的教育史上,這是一個可以和馬君武相提并論的人物。1948年9月28日,何予淑因勞累過度肺結(jié)核復發(fā),醫(yī)治無效在梧州病逝,終年50歲。這位在梧州女中(女師)服務了20年的校長去世,梧州市將近3000人列隊送殯,長長的隊伍排了將近一公里。桂林、廣州等地的女中也為她舉行了追悼會。何予淑女士一身撲在教育事業(yè)上,終身未嫁,沒有后代,她的墓地位于塘源云樓洞南山。每年的清明節(jié),市三中的青年教師都會去到她的墓地,獻上親手扎好的花圈,表達全體師生的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之情。1992年5月,在梧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何予淑科學館在梧州三中落成。如此備盡哀榮,是對她鞠躬盡瘁的一生難以忘卻的紀念。相信再過千百年,荒草也不會掩埋梧州教育戰(zhàn)線上的這座豐碑。
何予淑(1899~1948),字若愚,女,祖籍廣東高明,生于梧州書香世家。其父何伯耆,為粵桂名士,曾任蒼梧縣修志局編纂。
1925年秋,在廣西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任上的何予淑到北平國民大學深造,獲經(jīng)濟學士學位。1929年7月,復任女師(后改為女子中學,即市三中前身)校長。她延攬名師,嚴謹治校,開創(chuàng)女子職業(yè)教育,重視女子體育運動,學校各項工作有聲有色。她親筆題寫“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校訓。常常教育學生“不做花瓶,不做寄生蟲”。她以興學育才為己任,不計較個人得失,常以私囊辦公益事業(yè)。把全部精力放在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和婦女兒童工作上,贏得師生的愛戴和社會人士的尊崇。
抗戰(zhàn)期間,梧州經(jīng)常遭受日機轟炸。何校長為了莘莘學子不至于失學,曾帶領(lǐng)全校師生數(shù)次疏散遷校:首遷藤縣,繼而象縣(今象州縣),融縣(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再遷蒼梧獅寨。如此頻繁搬遷,可以想見當時女中對下的四坊后街碼頭是怎樣的一種場面,和螞蟻搬家差不多吧,以致老梧州把這一碼頭稱之為女中碼頭。
1944年梧州淪陷時,何予淑先安排教師帶領(lǐng)一批社會難童暫往蒼梧大坡鄉(xiāng)避難,自己則帶領(lǐng)師生疏散到獅寨鄉(xiāng)上課,并宣傳抗日,使師生在抗日救國的大課堂里經(jīng)受教育和鍛煉。
獅寨與六堡相連,是蒼梧最偏遠的山區(qū)鎮(zhèn),自然有利于躲避戰(zhàn)亂。那時,交通以水路為主,從梧州沿桂江上航一百華里到長發(fā),再從長發(fā)沿龍江河上行五十華里才到獅寨。從梧州到長發(f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木帆船,從長發(fā)到獅寨則是特造的龍江船,寬底翹頭,便于在淺灘行使。船上灘時,船工須下水用木杠扛船前進。梧州女子中學疏散到獅寨時的大量物資,如圖書、儀器,以及教職員工的家私什物,亦是用木帆船從桂江運到長發(fā),再從長發(fā)用龍江船運到獅寨的。
如此轉(zhuǎn)轉(zhuǎn)流徙,校舍、經(jīng)費的籌劃,衣服、糧食的籌措,師生員工的安全,千頭萬緒,困難重重,均賴何校長擘劃周全,遇事處理得宜,加以師生互相支持,團結(jié)一致,致使圖書、儀器絕大部分得以保存,所到之處弦誦不輟。在四處搬遷辦學的特殊時期,還兼收男青年借讀,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做出貢獻。同時,自抗戰(zhàn)軍興,何校長本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旨,在師生中組織“戰(zhàn)時服務團”,奔赴前線搶救傷員;趕制棉衣購置線襪寄送前方將士;演劇宣傳救亡,籌款支持抗日……
當年,梧州女中搬遷到獅寨的落腳點就在圩鎮(zhèn)上(獅寨糧所一帶),租用民房作為教室和教職員工宿舍。為彌補教室的不足,還在今稱為文化街的地方用竹木搭蓋一長列許多間教室。梧州女中在當?shù)卣惺漳星嗄杲枳x的消息傳開后,在京南、長發(fā)、獅寨、六堡一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guān)注,一些有志青年紛紛相約到女中就讀。京南鎮(zhèn)的陀夢庚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進入女中讀書的。據(jù)了解,在獅寨辦學的女中,從初一到高三,各年級學生多則三四十人,少則七八人。學生來自各個方面,一是逃難到京南長發(fā)獅寨的城里人,一是從當?shù)卣惺盏男律筒灏嗌?。在陀夢庚寫的《借讀瑣憶》一文里,我們得以知道,李品仙的六個子女也在此讀書,陀夢庚和李沅驥和李沅薇還是同班同學。陀夢庚有詞一闋記述此事,其中有寄李沅驥句:應記當年獅子寨,共讀倉皇時候。
至于風云人物李品仙為何會把子女托付給這樣一間學校,理由或許是:這是一間真正傳道授業(yè)并領(lǐng)風氣之先的學校,同時也是安置好子女以便安心抗日的需要。無論怎樣,從梧州女中走出去的李家兄弟姐妹后來都學有所成。陀夢庚也成了當?shù)刂奈幕?,參加工作后擔任過容縣專區(qū)《大眾報》編輯,桂平木樂高中教師,玉林地區(qū)《金田》文學雜志編輯,獎掖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文學青年,出版了《莽園秋夢》、《桂水情緣》等專著。退休返鄉(xiāng)定居后,陀夢庚還專門抽空探訪獅寨,寫了數(shù)篇反映獅寨風情的文章。這前因,就是他在獅寨借讀于梧州女中時種下的吧。
梧州女中是1944年9月遷到獅寨辦學的,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后,預示著日本帝國主義即將敗退,學校很快就會遷回梧州,逃難的人們很快就會返回家園。為此,學校師生組織了慶祝游藝會,演講、唱歌、跳舞,歡聲笑語響徹云霄、彌漫山野。從大的方面來說,歡喜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心里存在隱憂,不知如何是好?那就是當?shù)夭灏嘟枳x的人,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他們?yōu)槭欠窀匠抢镒x書而猶豫。1945年8月,梧州光復后,女中搬回了梧州,結(jié)束了在獅寨前后一整年的辦學經(jīng)歷。
梧州女中在獅寨的一年,雖然辦學時間不長,但獅寨的莽莽群山卻給了她庇護,給了她暫時安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不至于在梧州那樣狼狽——在防空洞口上課,以備隨時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女中也為獅寨注入了難能可貴的文化因子和家國情懷。在這個偏僻的山鄉(xiāng),女中的到來,刷新了獅寨教育的檔次——這里一早就有過高中教學。在此受教的山鄉(xiāng)學子,也因有了這段特殊經(jīng)歷和教化,帶動了大山深處的文明進步。
梧州女中校門
龍圩區(qū)政協(xié)委員 葉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