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地處嶺南心腹。在地理位置上背靠中原,面朝南海。西江,古名郁水、浪水、牂牁江,貫穿滇、黔、桂、粵4省,水網(wǎng)縱橫35萬多平方公里。梧州,自古扼嶺南黃金水道咽喉,西上通達云南;西北接源貴州;西南溯潯、邕入左江、明江過越南古交趾境;溯桂江北上過靈渠出湘江匯長江進中原;東下而流注粵、港出海。西江,還有賀江支流上溯富川,經(jīng)瀟賀古道通湖南;也可自賀江中段穿越桂嶺抵廣東連州,跨越騎田嶺秦漢古驛道陸路捷徑過湖南臨武境而出長江。再有自西江上游潯江段藤縣縣城的繡江口上溯北流江,過南流江出合浦???。再有,自唐朝名相廣東曲江人張九齡于開元年間開劈了大庾嶺梅關(guān)驛路,西江又可下肇慶、抵三水而溯北江古溱水上清遠、到韶關(guān)經(jīng)南雄越大庾嶺驛道出江西贛江而匯長江的通道。
西江順、逆兩端連接合浦、越南和廣東出海口,形成嶺南心腹連貫搏動中西海外的動脈。這道海陸牽連的動脈,自秦漢以來幾千年,無論軍事戰(zhàn)爭、政治方略、安邊外交、經(jīng)濟交流、文化融匯、交通往來、物產(chǎn)傳播等方面,都為中華民族積累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西江,滋濡出嶺南獨特的奇果異物如荔枝、龍眼、豆蔻、嘉魚等;西江,孕育出士燮、陳元、牟子、契嵩、吳廷舉、袁崇煥、關(guān)冕鈞、李濟深等英才人杰。西江,沉淀著豐富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礦藏。
西江,是折戟沉沙浩歌悲壯令人緬懷和憑吊的古戰(zhàn)場;是明清以前中國王朝安邊出使的通道;是中國絲綢物產(chǎn)輸出和海外物資流入的海陸驛站;是海上珍珠瑪瑙寶器和內(nèi)陸翠羽異獸貨物的聚散地;是西方佛教傳入中國的首站思想醞釀地;是海外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合璧的門戶;是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融會貫通的熔爐;是嶺南奇果異物流播中國和海外的通衢。
西江,更是躲避南海風濤惡浪險阻的安定綠洲;是溝通中原內(nèi)陸和南海東、西兩端出口的便道捷徑;因此,西江是古代“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兩棲相兼、海陸結(jié)合的“海、陸絲綢之路”。
西江,這條海陸絲路,曾渡秦始皇開發(fā)嶺南的50萬大軍過靈渠,下漓水,抵蒼梧,入南海,往交趾,征戰(zhàn)嶺南。曾渡漢使陸賈過蒼梧,下南海,勸南越王趙佗歸漢。曾渡漢伏波將軍馬援溯北流,出合浦,巡海道而征交趾。曾渡明朝永樂帝的大軍溯潯江,上邕水,入左江,抵龍州,過憑祥而征安南。
西江,從遙遠的古代流來。蒼梧先民以聰明才智馴化繁育的蒼梧荔枝,沿著西江流域日益流播廣東、福建、四川而后再從福建傳播海外美國、墨西哥各地栽種。還被漢武帝移植到長安帝都上林苑“扶荔宮”栽種。荔枝、龍眼鮮果則作為貢品輸送漢、魏朝廷。戎城下小河口出產(chǎn)的美味嘉魚得以由南越王趙佗進貢漢高祖劉邦。還有漢代蒼梧出產(chǎn)的名酒“蒼梧醥清”越長江而跨黃河,成為漢朝廷的宮廷名酒。另有“桑寄生酒”傳飲京洛。更有酒味芳香的“豆蔻酒”還輸出法國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古交州(梧州)美麗的孔雀尾羽扇子和價值巨萬的稀世之寶犀牛角得以飄出南海流向東南亞各地。
西江,也給嶺南輸入了海外舶來的異物奇貨:肇慶東晉墓出土的“廣州蒼梧廣信侯”曾經(jīng)使用并陪葬的鼓腹圜底透明玻璃缸,就是海外異國的進口貨。我們今天吃的茄子,原產(chǎn)于印度,漢代時通過這條“海陸絲路”傳入嶺南栽種,我們這一帶氣候溫熱,宿根年年生長,茄子竟長成大樹,需架踏梯采摘,之后經(jīng)過改良矮化,才得名叫矮瓜。矮瓜,是改良地域兩廣人的叫法。后來矮化品種又經(jīng)這條“海陸絲路”傳往江浙一帶,再傳日本。
還有番薯,原產(chǎn)菲律賓,明朝時先由海路傳至福建,再傳廣東,再逆西江絲路上傳廣西各地擴散。
木薯,原產(chǎn)美洲墨西哥,傳至印尼,清代道光年間廣東高州人去南洋經(jīng)商,從這條海陸絲路帶回高州栽種,后沿江沿海擴散廣東、廣西和海南,再沿西江絲路流播云南、貴州和四川。
甘蔗,原產(chǎn)印度,傳至南洋群島,早在周朝時就由海路傳至嶺南兩廣栽種。直到靈渠接通中原,才經(jīng)“西江海陸絲路”傳至四川和云南。西江海陸絲路為物產(chǎn)流播、商品流通作出貢獻的史例不勝枚舉。
也正是這條“西江海陸絲綢之路”,漢代蒼梧人牟子通過越南古交趾入口西江的途徑,把海外佛教引入國門,在梧州著成佛學著作《牟子理惑論》,讓佛教思想沿“西江絲路”北上中原,使西方佛教融入中華儒、道文化在中國扎根數(shù)千年。
也正是這條“西江海陸絲綢之路”,早在漢代就輸送蒼梧名儒陳元的“左氏”學術(shù)思想北上中原,融入漢文化的主流,使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珠聯(lián)璧合。
……
西江絲路,仿佛一位歷史歌者攢握手上揮灑舞動于白云藍天山川大地的飄帶,伴隨著歷史的鼓樂節(jié)奏飛舞,飄動,流光溢彩。
西江絲路,猶如騰躍奮飛的群龍,穿山越谷,飛渡蔥蘢,旋舞天際,潛入蒼穹。
西江絲路,是嶺南臟腹生生不息汩汩跳動的脈搏,搏動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搏動著中華大地,搏動著無窮的時空和未來。
龍圩區(qū)政協(xié)委員 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