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花大力氣,著力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園林城市,精心打造了文化路、中山路、西江二路、大學路、西堤路和新興一、二、三路等主要路段的公交車站臺,市民好評如潮。新建的公交車站臺,綠色的鐵架和擋雨陽蓬,中間有大型燈光宣傳廣告牌,在右下方設有每一路車的燈光指示牌,乘客一目了然。站臺上還設有兩張長條凳子,方便老弱病殘者候車,站臺非常美觀、實用。
然而,這只能是在這幾條主要街道上看到,而其他許多街道上公交車站簡陋、破舊,且相當街道公交車站連站臺都沒有,只有一、二塊小小的車站牌,掛在一條鐵栓上,使人很難想象這是車站,很多外來人和本市很少乘公交車的人都會感到找車站難,找到了車站也不知那路車往哪開。尤其是在晚上時常鬧出一些笑話——搭錯車,還有,有一些公交車站的名稱,有很多都不存在,過時了,但還一直在延用。為此,筆者建議:
一、相關部門在我市新建的道路時要早謀劃、早規(guī)劃,留好公交車站的位置。同時,要高標準高起點規(guī)劃和建設。公交車站建設力求既美觀大方,又要實用性強,有地方特色,與周邊建筑、小區(qū)相協(xié)調,形成城市特色。建新的公交車站,不要等建好了房子和小區(qū)再考慮規(guī)劃建公交車站臺。
二、對我市還沒有新建和重建、改建的舊公交車站臺,要以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園林城市為契機,投入資金將市區(qū)內所有街道的公交車站臺按西堤路的標準新建、重建、改建,讓簡陋、破舊公交車站成為歷史,使我市公交車路路通,站臺成網,形成梧州城市的特色。
三、相關部門要組成普查小組,對我市現(xiàn)有的車站名稱進行一次全面普查,該改的改,該換的換,對已經不適合再使用的名稱,要更新、調整新的地名作為車站的新名稱,跟上城市發(fā)展的步伐,方便乘客出行。如:炭素廠站、棉紡廠站等一些舊的站名稱早已不復存在,但一直延用至今。建議炭素廠站擬改為富民特色街站,棉紡廠站擬改為大正峰景園站或沃爾瑪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