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舉(1459~1526年) ,字獻臣,號東湖。其先祖原居湖北嘉魚與咸安交界的斧頭湖與西涼湖之間。明洪武年間遣戍九江,再調(diào)廣西蒼梧,遂系籍于梧州。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吳廷舉出生于梧州鳳凰山。廷舉幼時曾患惡疾,家人疑其必死,但在嗣母日夜辛勞護理下,竟起死回生。廷舉對嗣母十分感激。廷舉生活樸素,刻苦治學(xué),讀書過目不忘,提詩、作文下筆立就。廷舉在嗣母駱氏病逝時,從四川告假回梧州奔喪,寫有一首悼念雙親詩《有懷》:
“我懷云山陰,楓林草廬孤。廬外晝所見,穹然雙親墓。
中夜何所聞,數(shù)聲反哺烏。一動劬勞想,淚雨濕蘼蕪。
世孰知苦心,仰天真茹茶。無以慰岑寂,短吟寄區(qū)區(qū)。”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廷舉中庚子科舉人,二十三年中丁未科費宏榜進士。授官廣東順德縣知縣。為官清廉,好古教化,很受兩廣總督劉大夏器重。
巡察湖廣的都御史屠滽召見廷舉說:“順德大珰(大宦官)某囑我修其家廟,可稍葺之。”廷舉當(dāng)場拒絕,說:“令非有舊例新恩,一夫不敢役,一錢不敢費。”當(dāng)時派駐順德市舶司(負責(zé)檢查出入海港船舶、管理外商、征稅、收購非賣品等)當(dāng)提舉(司長)的是一個太監(jiān)。按照市舶司提舉的慣例,“常以銀委買葛布(即復(fù)布,藤州、雷州人用葛纖維織成)充貢”,地方官接銀后,卻命下屬按銀數(shù)向民間索取所需的葛布,后以原銀完封歸還。當(dāng)市舶司提舉交銀與廷舉代買葛布時,他“即用其銀買二匹,自送于司曰:‘承委買布不識可否,先買二匹為式,倘以為可買則買之,如不買則還原銀。此布出自雷州,非吾邑所產(chǎn)也。’太監(jiān)大怒,取銀去?!北O(jiān)察御史兼湖廣巡按汪宗器,聽到關(guān)于吳廷舉屢抗上官的種種流言蜚語,對廷舉產(chǎn)生懷疑。這時,廷舉下令把順德二百五十間祠廟拆毀,將材料作為修造書院和筑堤防洪之用。汪宗器誤信讒言,立即將廷舉逮捕下獄,迫令供認借拆廟之機從中貪污舞弊。廷舉“囚服梏手,日詣訟所。”順德縣百姓和屬吏都為廷舉抱不平,群向汪宗器泣訴,證實廷舉正直無私,要求平反此案。汪宗器查悉實情,內(nèi)心大慚,宣布廷舉無罪并致歉意。
廷舉在順德任職10年,廉潔自律,關(guān)心社會經(jīng)濟,注重民生。當(dāng)時官場陋習(xí),使者道經(jīng)順德,索取人事夫馬柴薪,以為常例。廷舉挺身據(jù)理力爭,從不遷就支付。廷舉一直滯任郡縣官二十多年,經(jīng)兵部尚書馬文升、劉大夏推薦,進升廣東兵備僉事。廷舉跟從兩廣總督潘蕃鎮(zhèn)壓南海、清遠農(nóng)民起義,改鹽法兼屯田。
正德初年(1506年)轉(zhuǎn)任右參政,備兵瓊州。廷舉任瓊州兵備副使期間,發(fā)覺瓊州鎮(zhèn)守潘忠貪贓枉法,作惡橫行。經(jīng)過查證,上奏、彈劾鎮(zhèn)守太監(jiān)潘忠二十罪。并揭發(fā)劉瑾的罪惡,指出所謂“?。◤V東)省帑解京,皆非正費。曰貢,進內(nèi)也;曰司禮打點錢,賂瑾也。”
正德五年(1510年)潘忠捏造廷舉罪狀,上疏朝廷。劉瑾矯旨逮捕吳廷舉入獄,一連幾天的嚴刑逼供,廷舉凜然不屈。劉瑾始終找不到罪證,最后只得拿吳廷舉從成都返梧州治母喪這件事作把柄,橫加“枉道回鄉(xiāng)”之罪。廷舉仍不服。劉瑾便矯旨把廷舉上枷帶鎖,罰立在吏部衙門前一連十二天,不給飲食,滿以為廷舉必死。廷舉弟廷弼,弘治年間舉孝廉,在京為侍郎。廷弼著舉人衣冠,連續(xù)9日,每天帶蔬菜米飯到衙門前,哭訴哀求守衛(wèi),讓其親喂廷舉飲食,夜則臥其械下。刑部主事宿進見而憤極,上書白廷舉之冤,宰相張彩亦替廷舉講話。在公論的壓力下,劉瑾只得釋放廷舉,改判謫戍雁門?!巴㈠霰池撏⑴e詣都督府領(lǐng)戍牒,汗與淚交垂,見者莫不感嘆?!蓖㈠龈S,沿途照料。廷舉流放途中寫了《示弟》七律:“萬里間關(guān)作楚囚,半生辛苦為誰謀。傾危九死過蘇軾,患難相扶賴子由。心事仰祈天日照,話言敢望史官收。更有一事為君累,葬我云山山上頭?!?/p>
劉謹被誅,朝廷起用廷舉為云南兵備道,升任江西右參政,往湖南賑饑。完成任務(wù)后,察勘順水、保靖兩江口少數(shù)民族情形,上奏管治意見。還京后,受命復(fù)出湖南,劃定各少數(shù)民族治域區(qū)界,建立地區(qū)和平。由于成績顯著,擢升廣東右布政使,升右副都御史。廷舉輔助左都御史陳金,平定梧州府江與大藤峽瑤族互相呼應(yīng)的起義軍。陳金率廣西“狼兵” 鎮(zhèn)壓江西華林的農(nóng)民起義時,廷舉在連河大敗華林軍。首領(lǐng)胡浩三接受招撫后又反叛,廷舉前往曉之以理,浩三遂殺其堅持反叛的親兄浩二,平息了叛亂。
廷舉上疏陳述江西軍政六事,對防止叛亂等方面,功績顯著,擢升為兵部及工部右侍郎。
嘉靖元年(1522年),廷舉有感于當(dāng)時朝政,稱疾請求免官。不久,因南方饑災(zāi),再次請求罷官。廷舉針對時弊,向皇上進《勤學(xué)修政遠佞親賢疏》,皇上十分不高興,改廷舉任南京工部尚書。世宗仍愛其忠,晉升廷舉為右都御史。廷舉向朝廷推薦起用湛若水。
嘉靖三年,吳廷舉任兵部侍郎,針對當(dāng)時主昏政亂,權(quán)奸橫行的時弊,上疏抨擊時政,所陳事理亦有偏激,皇帝心中不爽。廷舉稱病乞休,嘉靖帝慰留。不久廷舉再辭,并引用了白居易和張詠的詩句,其中有“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煞老尚書。”世宗大不悅,準廷舉辭官。
廷舉回到梧州,籌建東湖書院,親自教書,人稱“東湖先生”。貧窮子弟可免費入學(xué)。
嘉靖四年(1525年),吳廷舉在東湖書院病逝,終年66歲。廷舉為官數(shù)十年,剛直清廉,家況貧困,靠都御史、兩廣總督 “巡撫姚公(鏌)經(jīng)理其棺槨衣裳,乃得入土?!焙喸嵊谄涔示痈浇陌自粕?。
嘉靖六年(1527年)五月,王守仁(陽明)受命提督兩廣、江西、湖廣軍務(wù)兼督察院左都御史出征廣西,抵梧州開府,調(diào)4000土州兵駐戎圩。嘉靖七年,王守仁在梧建尊經(jīng)閣,作《尊經(jīng)閣記》,宣傳其哲學(xué)思想。王守仁素慕廷舉。王守仁在招撫思恩、田州民變,移師攻破潯州府,攻下大藤峽瑤民基地,平八寨后,撰文祭廷舉云:“公之才,如干將莫邪,隨其所試,皆迎刃而解;公之志,如長川逝河,信其所趨,雖百折而不回;公之節(jié),如堅松古柏,必歲寒而后見;公之學(xué),如深林邃谷,必窮探而始得之……幸與公并生斯世,而乃終身不及一面。茫茫天壤,竟成千古之神交,豈不痛哉!”
穆宗 “于隆慶初年(1567年),追贈廷舉為太子少保,賜祭葬,謚清惠?!币圃嵊谖嘀菖c封川的“界首”虎頭山麓。墓今尚存。明尚書湛若水作《尚書吳公神道碑》:“浩浩東湖,節(jié)節(jié)蒼梧。哲人降生,申甫為徒。惟申為甫,亦文亦武。惟以附眾,惟以御侮。其才其杰,浩浩節(jié)節(jié)。深而愈出,百屈不折。遍身是膽,皮囊是智。人當(dāng)其難,公處則易?!?/p>